陪读家长:愿知识改变命运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17-02-11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
■新春走基层·记者返乡调查

    如果没有隔壁传来的爆竹声,刘月家的年味可能还要淡上几分。

    这个位于甘肃省静宁县石咀乡贾庄村的小院是去年翻修的。堂屋里没吊顶,水泥天花板和粉色窗帘的搭配略显突兀,偌大的客厅里除了供奉先人的高脚桌外,再无其他家具。

    “没钱,也顾不上修。”刘月解释说,脸色尴尬。过去一年中的大部分日子,她和儿子居住在离家20多公里的县城,与20多位陪读家长、学生共租一个小院。

    刘月已经陪读7年了。7年前,一心想上大学的女儿中考成绩不理想,念了县城的私立高中。刘月夫妻俩年收入不过两三万元,交上每年数千元的学费后,能拿出的伙食费捉襟见肘。为了让孩子吃饱、吃好,刘月带着小儿子一道,搬去了县城。

    如今,女儿已高职毕业参加工作,刘月的陪读生涯却还在继续,因为有主见的儿子不愿再考回乡镇高中。

    “为什么不住校?”“向往自由。”刘月的儿子贾小洪说,学校实行半封闭式管理,每周日下午才能出校门,自己住不惯。接着,他又列出了“食堂贵且难吃”“宿舍晚上很吵”“想和家人在一起”等一连串理由。

    贾小洪不是个例。他所在学校的高二年级一共18个班,每班40多名学生中,一半人由家长陪读。许多家长担心孩子管不住自己,会早恋、打架、进网吧,索性撂荒土地,在县城买房置业,包揽孩子的起居。

    刘月家没有这个财力。除了准备一日三餐,她还要抽空去县城工地搬砖、回村里种地。丈夫在南方打工过年都没回家,刘月也不能让自己闲着。

    春节短暂,生活漫长。辛苦之余,这个脸庞黝黑的农村妇女仍有期待:“我们没念过书,出门车票都看不懂,就希望娃娃能把书念出来,以后出去闯事业。”“就是知识改变命运。”贾小洪插了一句。刘月转脸看向儿子,点了点头。(本报记者 刘亦凡)

    (应被采访者要求,文中姓名均为化名)

上一篇:■文化消息     下一篇:职教集团的路怎样延伸